生活中关于美白的护肤品比比皆是,里面被大力营销推广的烟酰胺、传明酸、377、VC等成分到底是不是像说的那样立竿见影?
它们究竟是怎样达到美白的效果的?“烟酰胺用了刺激”“VC不稳定容易变黄”是不是真的像说的那样有许多美白雷区?
今天的科普就从叩开“美白”的大门开始!
要想真正的美白,就得先了解我们的皮肤是怎么变黑的。有的人肤若凝脂,而有的人却肤色黝黑。这与皮肤中皮肤的厚度、黑色素细胞数量是息息相关的。而黑色素细胞的数量与肤色、人种、性别无关,只与部位、年龄有关。
黑色素是由皮肤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产生的,当发生一些外部刺激如紫外线照射等,身体收到保护机体的信号开始产生黑色素,此时的黑色素细胞通过产生大量酪氨酸酶,再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黑色素,当黑色素穿过基底层到达表层细胞时,就开始出现变黑、色斑等一系列“黑化”现象。
色素沉着形成的色斑是亚洲人最大的皮肤问题,而亚洲人皮肤老化的第一个迹象便是皮肤色素过度沉着。色斑是特殊的皮肤“黑化”的表现,它是由于机体色素过度沉着在皮肤表皮而无法排除,造成黑色素排泄率小于生成率。
而这种排泄障碍主要与遗传(最重要)、精神因素、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速度等内部因素有关,也与紫外线照射、清洁不当造成皮肤敏感等外部因素有关。
了解了皮肤变黑的原因,我们再来讲讲市面上的护肤品是通过怎样一些原理来达到美白效果的。
第一类:阻断刺激类
“防范就是最好的治疗”就是对这类物质最准确的描述。可以刺激皮肤产生过多黑色素的主要是:紫外线、炎症因子、自由基这3类。
首先是紫外线,它是刺激机体产生黑色素的最重要的诱因,所以防晒是美白的第一道防线,是对抗“黑化”的主力军。市面上的防晒产品分为物理防晒、化学防晒、生物防晒三类。
其次是炎症因子。它通常出现在敏感肌、痘痘肌等皮肤上,此时皮肤产生的炎症因子,会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过多的黑色素颗粒,从而产生痘印、色斑等一系列皮肤问题。而通过抗炎从而达到美白效果的产品则有烟酰胺、传明酸等产品。
最后是自由基。它具有高度的破坏性,若体内有过多的自由基,也会刺激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市面上的抗氧化产品就是通过消除自由基来达到美白的效果。这类物质有:VC、VE、白藜芦醇、谷胱甘肽等。
第二类:阻断形成过程类
这类美白物质,是通过阻断酪氨酸酶的催化作用,以及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来实现的。最具代表性的是“377”,学名又叫做苯甲基间苯二酚,与酪氨酸结构相似,可以与酪氨酸竞争性地与酪氨酸酶结合,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
与它作用相同的物质还有熊果苷、曲酸等物质。
第三类:阻断运输过程类
黑色素在黑素细胞内生成后,黑色素会沿黑素细胞的树枝状突起转运到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影响皮肤颜色。
黑素运输阻断剂能够降低黑素小体向角质细胞的传递速度,减少各表皮细胞层的黑素含量,达到美白作用。有资料证明,烟酰胺能抑制35~40%的黑色素的传递。这种只干扰黑色素传递、不干扰黑色素产生的途径也是较为理想的安全途径。毕竟黑色素是机体产生的一种防御机制,对于机体仍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
但烟酰胺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敏感肌等不耐受的情况下应该先从低浓度入手建立耐受后再正常使用。
第四类:改变黑色素类
维生素C除了作为强大的抗氧化剂,还具有将黑色素还原成黑色素的前体物质从而达到美白的功能。
但是原型的维生素C稳定性较差,容易氧化变为黄色,用在脸上可能会出现脸色暗沉变黄的情况,在清洗洁面后黄色即可消失,不用过于担心,
在日常选择时可以避开原型VC,而选择VC衍生物来避免脸色变黄的现象。
第五类:剥脱角质类
我们还可以通过清理废旧的角质,以及里面存在的黑色素从而减少皮肤积存的黑色素来达到美白的效果。
市面上的各种剥脱酸类产品的作用原理都是这样,比如说果酸、水杨酸、A酸等物质,这些酸类产品也和烟酰胺一样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需要从低浓度入手逐渐建立耐受。
市面上的美白护肤产品鱼龙混杂,各位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甄别,千万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美白是个持久战,想要打赢它,要懂得坚持就是胜利!